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广义大少  (第2/5页)
端是和东坡居士一个时代的吗?”宗意问。    “以我们跨越近千年的眼光来看,算是差不多,张择端只比东坡居士小了48岁。”    梦心之顿了顿,又道:“既然你提到苏轼,那就刚好可以用东坡居士的话来解释,为什么《清明上河图》在那个时代【不入流】。”    “怎么解释,怎么解释,怎么解释?”宗意激动地提问三连。    向来对meimei的问题有求必应的梦心之,再度进入解答模式:    “苏东坡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句话说的是形似和神似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    “在苏轼看来,画画如果只求形似,见识就和小屁孩儿差不多。”    “《千里江山图》能够被二十多位帝王竞相收藏,就是因为意境高远的神似。”    宗意插话:“我当然知道《千里江山图》意境高远呀,可这也不影响《清明上河图》同样让人心驰神往呀。”    梦心之继续解释:    “我们后世人对《清明上河图》里面的场景心驰神往,是因为这些场景离我们足够遥远。”    “可是,如果回到当时呢?”    “回到《清明上河图》被描绘出来的那个繁华的汴京城。”    “你会觉得你每天都会走过的街巷,每日都能看到的风景,有多么特别吗?”    “在张择端生活的那个时代,描绘市井生活的画作,是不可能成为文人墨客追捧的对象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