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宝鉴_第四百七十八章 燕京八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八章 燕京八绝 (第3/5页)

的传人,玉尊不仅仅给他留下了一批宝藏,更是将他毕生所学的琢玉功夫留给了他的传人。只不过那部分琢玉的秘籍和他毕生收藏全被他藏了起来,也就是柳亦辰接下来要准备去做的重要事情。

    在玉雕漫长的工艺发展历程中,明清时期玉器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

    其发展提高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尤其是乾隆在位的六十年中,品种、数量之多,作品样式之繁,琢玉技艺之精湛都已达到空前的境界。清代琢玉的用料对质地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主要采用新疆和田地区和叶尔羌地区产的优质玉料,主要以青玉、碧玉、白玉、黄玉、墨玉为主。

    但羊脂白玉仍是玉中极品,能工巧匠们因材施艺,创造了不少旷世绝作。值得一提的是,白玉错金嵌宝石碗的纹样仿照了“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但形制与制作技法仍具有中国传统特征。

    两者的区别即在于宝石镶嵌技法,前者表现出宝石周围的错金轮廓线极细,几乎和玉地表面相齐。而后所表现出的宝石边缘突起的错金轮廓线一般均较粗,高于玉地表面。可见清代琢玉工艺不仅借鉴了域外的文化,而且还有所创新和提高,错金镶嵌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牙雕旧时又被称为“皇家工艺”,产品主要作为皇家贡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见长。早期的牙雕仕女,人物动态变化不大,被叫作“棍子人”。

    北京牙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作品出现了组雕或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