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26 李某人匡扶姬姓 (第5/9页)
多江阴邑的特产,跟江阴邑本身无关,什么白沙村、阴乡、江阴邑,都是一个壳子。 本质还在李解一个人身上。 于是就发生了很诡异的一件事情,江阴邑搬走了一座工坊,但是跟着这座工坊里去的,还有几十上百家完全不是江阴邑所有的商家。 五湖地区的小氏族为了避祸,第一选择就是前往江阴邑置业,因为这里是淮水伯的地盘,他是王命猛男,战绩彪炳,寻常“庶常吉士”恶棍还有老牌武士,根本不敢随意招惹。 谁能想得到呢,当年最落后最愚昧最野蛮的“沙野”,竟然成了王道乐土,小氏族居然在这里,找到了安居乐业的依靠。 这种反差,对太叔卯的执政,是一种空前的打击,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太叔卯的cao作,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去安抚剩下的王畿土地。 恶性循环就此展开,不管姑苏王宫出多少新政、良策,到了地方,五湖大夫们立刻换个马甲,就把国家福利吃个干干净净,反手又再打一场,能抢多少土地是多少。 中央政策,根本无法传达到基层,王畿地区的大大小小官吏,乃是各县邑的县师、县令、县大夫,也都不得不选择自保。 谁都无法保证,是不是明天五湖大夫们会打得更凶,一旦形成难民潮,流离失所的场面,最急需的,终究是粮食。 于是太叔卯再进一步给政策,留给地方县邑更多自主权,以防不测。 这个口子才开了个口,很多县邑完全就像脱了缰的野狗一样,以超出太叔卯想象的方式在膨胀。 整个吴国最矬的县邑,大概就是时不时被海水浸泡的东奄。 然而就是这个最矬的县邑,为了“自保”,为了维护地方,一口气扩张“健儿”五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