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20 大战之前 (第6/12页)
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暴雨…… 只要出现这种奇葩状况,前线用人就比较吃紧,中间有个缓冲,显然也要更加有偶底气一些。 尤其是州国跟楚国并不融洽,作为偃姓国家,州国就是在破产边缘,最近一年,也就是吃到了李解的扩张红利,这才续了命。 否则按照正常的国家兴衰,州国就应该被楚国彻底消化干净。 实际上也是如此,州国周围,已经有了大量的楚国力量在投放。 城寨、兵站、桑田、野人聚落,蚕食鲸吞,不断地压缩着州国的生存空间,整个州国剩下的核心土地,其实已经养不活多少人,不得不转而往长江南岸讨生活。 可以说是个半农耕半渔猎的国家,而且还非常依赖天气变化进行采集活动。 整个国家体制相较一百年前,是严重退化。 伐楚的明暗两路大军,北线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那气势汹汹的威慑力,不仅仅是逼迫得楚国在大别山西北一线到处建设防御工事,所有山口关卡,都是营寨连绵,土墙不绝。 楚地本就多湖泊、溪流,地理优势自然也会利用起来,淮水伯府的北线大军,先头部队刚过黄城,楚国已经将地盘上的桥梁津渡全部关闭。 又借着夏秋交际天气炎热,一把火将大别山南面的密林全部烧了。 郢都的精英是见识过李解在逼阳之战时候的土工作业,留给吴人太多的林木,楚人拆多少桥梁,吴人就能建多少出来。 今时不同往日,淮水伯府麾下的工兵,其搭建临时性建筑的能力,甩天下诸侯不知道多少条街。 一夜之间就城寨林立,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怎么各自独立,此时楚国的地方势力咬牙也要为楚国而战。 有投降派,自然也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