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36 国运莫测 (第3/9页)
讲白了就是东南走向的谷地,主要就是洛水两岸的大量耕地,加上特殊的山脉走向,成为了天然的争霸战场。 当年晋国称霸,把楚国摁在地上摩擦,东线的胜利,掠夺的什么人口、土地、财富,都不如在西线上的蚕食鲸吞。 整个楚国的北地门户,是彻底暴露在晋国兵锋之下的。 以武关为界,谷地北部山脉和丘陵高低,就是晋国掌控的商阪。 武关之南,就是楚国地界。 但是随着吴国的崛起,老妖怪勾陈的不按常理,那种毫无前戏直接大力进入楚国深处的做法,给晋国分摊了大量压力。 晋国释放了国力之后,自然也就没必要在南部地区再多加驻扎存在部队,之后晋国的战略重心,也的确就是由南向北转移。 主要就是加强晋国东北方向,以及开拓太行山、黄河一带的优质土地。 商阪地区对晋国而言,就是个包袱,至少在吴威王勾陈在位期间,晋国几十年来,就没有在意过南部安全问题。 这也就导致了晋国在南部地区的军事设施,基本就是废弛,大量存在部队缩编,然后收缩到上洛以北,连熊耳山的驻军编制,也彻底裁撤。 因为在当时的晋国国内山头看来,除非晋国自取灭亡,否则秦国怎么可能绕道商阪? 脚踩泾渭,背靠函谷,秦人有几条命拿来送的? 当时的观点,不可谓不正确,实际上晋军突袭秦国,也很少直接沿着渭水就开干。 即便渭南摆放了主力,也会在河西拉一波大军出来,把秦军的大量部队吸引过去,卡死在槐谷动弹不得。 地利上的优势之大,晋国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