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_第682章 开田种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2章 开田种植 (第3/6页)

咱们杂交水稻的产量低多少。”

    当年孙享福第一次将稻种引进过来时,就种出了亩产湿重十石三的产量,晒成干稻谷,大约九石,而后来百姓种植的精耕田,亩产大约是在七石左右,种的比较粗糙的,也能达到亩产五石多。

    可人家这里是一年三收,按照精耕田来算,一亩田一年的总产量,那就是二十石往上,并不比山南道垸田区域的两季水稻田产出的少。

    只是,以这边的百姓目前的智力和耕种水平,以及多山的地理环境,不适宜大面积开发精耕田而已,否则,岭南的三熟田地要是上个两三千万亩,孙享福暂时还真不用在山南道搞什么垸田,研究什么杂交水稻了。

    在比较原始落后的部落长大的百姓们,智力水平成长起来,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他们的下一代,有了文化教育,就会好的多,孙享福进入半岛的街道之后,立即引发了轰动,当年那些种稻的老农们,可都还认得他。

    而且,他那间由红木和紫檀木建造装饰起来的房子,就像是半岛上的圣殿一般,一直享有着所有人的保护和打理,以那些木材的质量,即便是千年以后,也不见得会腐朽,何况是短短几年。

    “看到这些当地百姓们热切的表情,泰今日方知,孙师您这些年种稻的意义。”

    “不光是要知道意义,还需要懂得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孙享福打断了进入感叹之中的李泰,示意他,对百姓们自发的欢迎,表示感谢。

    当年孙享福给他们带来了稻种,他们又何尝不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后面的好多年中,回报给了孙享福,或者说这个国家,很多很多的粮食呢!

    在岭南,是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的,这个季节正是盛产琵琶,杨桃,杨梅的时候,一行人才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