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3章 农学院的教育问题 (第4/5页)
筷子心不在焉的在碗里扒拉,却基本不往嘴里送。 “得寿,在想什么呢!不好好吃饭?” 孙得寿回过神来,答道,“大哥,我在想咱们农门的教育问题,这次你将村里的五十多个孩子带过来让我们教,之后建起来的农学院,只怕也要我们来教吧!可是,我们现在连三年三圃制都还没有研究透彻,致使关中今年的种子出现了一些缺陷,哪里有资格教所有人种田呢!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其实,孙得寿掉进了一个,传播,教育,就应该是教人间至理的惯性思维中,这也是对于农门的教学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孙享福很理解他这种心理,在科学这条道路上,懂的越多的人,往往会越发觉得自己很无知,因为只有懂的越多,才越发知道自己有哪些东西还不懂。 “你忘了咱们农门的一条传承宗旨了么?后人,必须想办法推翻,超越前人,不是所有的学术,技术,都有一个至理,或者极限存在的,我们也不是要做到最好,让后人来照着我们的成果做,而是尽我们所能的,将我们已经掌握了的一些技术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更好的技术,只有不断的做到更好,咱们人类才会一直进步下去。” 即便是在千年以后,对于各种种子,农业技术的研究,也从没有停止,在世的农业科学家,也没有谁敢说自己的研究成果,是终极成果,古人受限于一些认知,钻牛角尖很正常。 而孙享福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给农门子弟划分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不是要盖好一座房子让后人们去住,而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化成盖这座房子的基础,让无数的后人,来盖这座房永远盖不完的房子。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孙得寿已经开始站在更高的角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