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8章 定计 (第2/5页)
之五姓七家门下的官员或许少了一点,但也占了所有官员的三四成,倒是不怕那几家以声势压人。 次日一早,萧瑀就让人备好了茶水糕点,等待孙享福上门。 读书人对于新科举制度有异议,是萧瑀早就料到了的,而看到过孙享福前两天给他提供的考卷之后,连他自己这个改革发起者,也为这次科举的考生捏了一把汗。 在马车上一路听着无影儿的汇报,孙享福来到萧府的客厅奉茶入坐之后,萧瑀便开门见山问道,“正明以为,那些学子,会以何种手段,对抗新的科举制度?” “无非是纠集起来,借着人多的势头,找陛下请命而已。” 闻言,萧瑀一愣,随即点点头道,“确实,陛下的车驾即将到关中,如果此时有人将他们组织起来,拦路请命,扬言罢考的话,陛下也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名声,答应他们的一些提议,对于这些手段,正明可有应对之策?” 孙享福想了想,才答道,“其实,您不需要应对,因为陛下肯定会应对。” “不成的,身为臣子,怎么能把难题推给陛下呢!” 萧瑀固然知道李世民很不想让隋朝的那一套科举制度继续在大唐施行,他将制度改革的折子上奏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狠狠的夸奖了他一番,还给他的儿子晋升了文散官衔,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唐的科举制度,他是改定了。 然而,孙享福提议让李世民直接出来抗炮火,萧瑀却是大摇其头,这就是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思想不同了,萧瑀认为,锅是不能由皇帝来背的。 孙享福则认为,既然是国家制度的改革,就应该由统治者光明正大的跟大家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国家有哪些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