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 (第3/6页)
长的周期,就像他教农门子弟,用四进制种子管理技术培育良种小麦种子一样,差不多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后面,再循序渐进,逐渐推高。 当然,他既然决定要出手做,那么还是有些把握的。 贞观元年,他在岭南开试验田,种植占城稻,实现了亩产湿重十石三的成绩,按照干稻谷算,应该是八石多不到九石的样子,算一千斤吧!那么打出来的米,应该是七八百斤。 而实际上,普通百姓种植出来的产量,比他那块试验田的产量,还是要低很多的,从江南和岭南那边这两年反馈回来的数据,普通百姓,即便是只取上田的产量计算平均值,亩产出来入库的干稻谷,也基本超不过六石,只有七百来斤的样子,能出米四石多,五百多斤的样子,大致与后世明朝时期的水平相当。 在孙享福看来,这个产量的提升空间,其实还很大,在洞庭湖区这样正好适合一年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地区,如果使用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种植,亩产应该能在之前的最好成绩上,提到一到两成。 如果条件成熟,推进超级稻育种计划,像后世九六年到千禧年,我国第一期超级稻那样,产量到达亩产七百公斤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孙享福所学习使用的技术,比第一代超级稻育种的时期,已经先进了三到四个层次,当然,是不可能超过第三期的亩产九百公斤的产量的,因为到了第三期,已经开始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了。 孙享福在没有使用分子技术的前提条件下,顶多能将常规育种技术,发挥到极致,将其推进到亩产七八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