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_第60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4节 (第3/7页)

头,朱桢又悍然宣称,他已经征得了父皇的同意,在云南试行与内地截然不同军屯新政!

    大明现行的卫所兵制与屯田息息相关。眼下全国军户共约两百万户,每户授田因地区而不同,一般为二三十亩,多者可达三四十亩。

    所以军户们并不是都当兵,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当兵,而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也就是说十家军户中,三家各出一壮丁为兵,曰‘正兵’。

    另外七家,和三家的‘余丁’,则负责耕种这十家的地,供养十家人吃饭,以及三个正兵的粮草被服等各种军需物资。

    当然,当兵的不会一直当兵,种地的也不会一直种地,彼此是有轮换的。平均下来,大概就是‘三年当兵,七年种地’。也就是所谓的‘七户种地十家吃’。

    这种军户自给自足的模式,至少在洪武年间,确确实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不用承担军粮,也就不用遭受往边疆输粮的恐怖折磨。

    朱老板便曾得意的宣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普通百姓也确实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大明国力自然也因此迅速恢复。但这是建立在军户们承担了全部军需负担的基础上的……

    而且大明开国后,全都是出边作战,大军动辄远出边塞数千里,军粮的消耗堪称恐怖。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水运,单靠陆运的话,把一石军粮解送到几千里外,就要花好几石的费用。

    所以军户的负担是极重的。

    朱桢对军户屯田制是摸过底的,他发现目前的分配模式极不合理。

    以每户种田二十亩为例,首先卫所每年要征谷五十石为军粮。每户每月只能支取两石作为口粮。

    余下的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