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打工那些年_第367章 墓碑前的倾诉 (尾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7章 墓碑前的倾诉 (尾声) (第1/6页)

    一年后的“清明”节,王沁再一次回到了白果树湾。

    这年,司令去世第四个年头、沁mama奔天第二个年头!

    本来,按照老家的习俗,老人离世三年立碑,因沁mama是新冢,又是与司令并卧,还不能合冢,也就延后了一年,赶在“清明”节再合冢立碑。

    依照王沁的全权授意,我已经将司令和沁mama的坟一起加土后合成了一冢;并按照广东人的习俗,用砖砌了一个半高的水泥墙;而且,石碑都已经运到了坟前,只等王沁回来以后就动土立碑。

    记得第一次带桃枝坐绿皮火车去惠州,火车进入到韶关境内不久,通过窗外就见铁路两边的荒山脚或是半山腰,总能见到一些用砖和水泥砌成的大概不到十平方的扇形半圆型场地,而场地上依次摆着一些瓦坛子;到了惠州后一问当地人,才知道坛子里面装的都是本族先人的遗骸!

    这就是他们本族的祖山!

    也是本族的“风水宝地”!

    而且,这些个坛子,有的已经在风雨里蹭了几十、上百年!

    那些早年就下南洋谋生的本地华侨,即便是在垂暮之年回来扫墓,只要愿意,也能触摸到自己亲人的遗骨!

    岭南农家人对死人的下葬习俗与内地有很明显的区别:内地都是用木棺下葬,以示“人世一趟,入土为安!”;而岭南人则是人死后用凉席裹尸,选一偏僻之地掩埋,两年后再将还未钙化的人骨装进坛子里,以示“重见天日,环顾后人!”。

    坛子摆得越多,本族人丁越旺!

    每到“清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