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_第101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15章 (第2/3页)

去占地面积不小的“曹公庙”,可是生祠!

    生祠这种东东,难度较高。通常来说,只有少数修堤造桥,为一地文治立有大功的文官,才有这个待遇。譬如修造了“范公堤”的范仲淹。

    另外一种特殊情况,迫于某种压力被迫建造生祠的……前些年全国上下大力掀起的魏忠贤公公生祠项目,他老人家倒台后数量总和稳居历史第一位的生祠便迅速被各地拆除一空……这个不算。

    听到吴法正略带惊讶的感受,杜公子一边轻摇折扇,一边也同样唏嘘感慨。

    之前有人花大价钱将武林门外商行拆了迁,然后在这寸土寸金之处立地修庙一事,委实在城内坊间,尤其是士绅之中,起了一番惊涛骇浪的。

    可到了那时候,后知后觉的缙绅们,掰起指头一算才发现:抛开政治层面的隐患不说,单就功业论,曹氏是担得起这座生祠的!

    要知道,这些年以来,曹氏在各地不停修堤坝,开工坊,造路建桥,以工代赈,吸纳饥民。通过其直接或间接救活的底层贫民,即便只算江南一地,其数量也早已超过了百万众之多!

    所谓润物细无声。功夫做足,水到渠成。

    现如今,当年茫茫多被塞入底舱运走的饿殍,早已摇身一变,红光满面地回归家乡,“参与当地建设”了。

    这些人,外带上海等地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就是曹氏在江南这大明核心地带的基本盘,是天然的宣传机器和具有战斗力的“先进阶层”。

    底层民众只管自家能不能活过明天,谁管你龙椅上坐的是谁!

    短短几步路,聊聊几句言语。待二人信步走到曹公庙前,一脸唏嘘的杜少为,已经将士绅们这几年间复杂的心态转变给吴法正道了个明白……不是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