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6章 强行逼问 (第2/4页)
为两位后世所追仰效法的“圣王“--夏启和商汤。这实在是一个令后世儒子们感到尴尬的事情,并由此导致他们在注疏中或干脆否认,或妄断“圣王“之语不过是“迫胁“而已,并非会付诸实施(参见)《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孔颖达疏》。作为经典,《尚书》的这些简短记述给后世的统治者肆无忘惮地滥施族刑提供了理论上的口实。《尚书·泰誓》:“罪人以族“。关于商殷的族刑,作《尚书》传的汉孔安国谓“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妻子“。 《尚书·汤誓》中的“孥戮“就是族诛,《盘庚》篇中的“劓殄灭之无遗育“,也是族诛。周武王伐商纣时,宣布纣王的罪行之一就是“罪人以族“。足见商殷的族诛是确实存在的。但同是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却提出了“罪人不孥“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符合儒家的基本精神的。 而“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这句有名的口号更表现了古代哲王的思想立场。作为儒学大师的荀况曾对族刑进行过声讨。荀子视“以族论罪“为“乱世“之举,可谓大胆尖锐之论。且荀子的看法并非曲高和寡,在西汉时著名的盐铁会议上,代表学术正统的“贤良文学“曾以经典为依据,对族刑提出了大胆的异议。 这些议论代表着一种极其普遍的思想倾向,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既然儒家圣贤以及经义精神对族刑有如此明白而又强烈的反对意见,那末,以儒家的德治和礼义相标榜的古代法律为什么毫不掩饰地保留了这一极端的刑罚呢?其原因恐怕要从两方面去寻找。首先,是古代政权的性质及其贯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