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9章 各自的思考 (第2/8页)
算仁政么? 算是吧。 立场不同而已。 斐潜拿起其中一卷,翻开一看,只见其中一片木牍上写着,“户主刘氏名常仁居阴山南篱十五里刘家寨年四十有二妻一人曾氏男同产二人妇同产一人宅地三亩用牛一头耕亩五十”,端端正正的汉隶从上至下一气呵成。 嗯,没有标点。 所以古代行政的解释权都归于官府。 这才刚刚开始,户籍都略有些粗略。要是按照汉代标准的户籍,不仅要记录这些基本的信息,还需要记录下户主及家人的来源,甚至连身体健康情况也会标明,还会标明个人相貌特征等等…… 这些都是汉代开国丞相萧何制定下来的,而且还专门出台了一个《九章律》,其中的“户律”就是用来规定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随后各个朝代便不遗余力的在户籍制度上添砖加瓦……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管理,整顿入户编制,用“三长”这个基层组织实行“大索貌阅”。 到唐朝时户籍管理已相当完备,实行“团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管理较为缜密。 户籍制度经过宋朝和元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朝推行了户帖制度。为防假冒、伪造,每份户帖上有编号,加盖官印,一式两份,一份交于百姓留执、一份上交户部。明政府还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 清朝么,略…… 要不要启用警察制度呢? 斐潜皱着眉头,翻看着户籍,沉思着。说起来“我大清”也并非没有在户籍上完全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