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89 人选 (第4/5页)
遂复原姓。 朱允煐想了想,摇头说道,“黄观颇有贤才,朕记得他中状元时方二十八,如今不足也才三十有七,实在太过年轻。再者就是其人一直在京为官,未曾为亲民官。若是为礼部尚书,怕是有些不妥。” 这也算得上是朱允煐的一个想法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重视这件事情。 说起来以后也需要注意这些事情,因为现在很多的有才之士在金榜题名后,尤其是前三甲多半都是入翰林院。这个清贵的职司,也是很多人都羡慕的。 可不能真的是让翰林院成为六部尚书的培养地,或者说以后搞个什么内阁大臣必然是要出自翰林院之内的。 因为这些人一旦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那很有可能就是庸官。因为这些人大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又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很有可能昏庸而无识见、庸庸碌碌,缺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的本事。 再者就是没有历经地方,不知民间疾苦,没有治理州府的经验。这结果就是只有清谈之辈,一个个的很有可能只知道结党营私、钻营、溜须了。 以后要入内阁,必须要经历地方,必须要有亲民官的经历。甚至是六部尚书,也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之辈,这些人需要接地气,需要有办实事的能力。 这么一想的话,朱允煐还算是有些欣慰的,大明开国三十有余,很多的制度还没有完善,很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煐去制定一些政策,也是没有太大的阻力,方便他施为。 和茹瑺讨论这些事情结束,朱允煐就需要继续批阅奏章了。 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人选,他还需要继续斟酌一番,这些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