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8章目瞪口呆 (第3/4页)
世纪的时间里,西夏境内各族人民在中世纪曾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尤其印刷业,出现了以雕版印书和活字印书并存的局面。这在同时期辽、金两朝中是没有的。 印刷术能在西夏发展起来,有其特定的基础和背景。西夏大庆元年(1037年),元昊“始尝以己意造蕃书,令谟宁令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并立即在全国推广,教国人用以纪事文字的创制、推广是西夏印刷兴起的基础。西夏立国前后,曾先后6次向北宋购买大藏经、经帙和签牌,并求宋国子监所印之书字等;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儒家经典为蕃语;者单都六年(1062年)毅宗谅祚向宋献马50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随着西夏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政府提倡蕃、汉二学,设科举,建太学。各州县亦建学校,培养和选拔有学之士;佛教在西夏的兴起,佛经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政府机构中还设有刻字司、纸工院,专门负责刻书印刷。这些均是西夏印刷业发展、兴盛的社会条件。 西夏印刷业兴起于何时?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现存最早的西夏印刷品是1073年刻印的汉文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发愿文,也就是陈勇的手中这一本书籍。 陈勇认为,西夏的印刷业是随着其民族文字产生而发展起来,到了崇宗乾顺和仁宗仁孝时期达到最高水平。 特别在仁宗时期,不仅有发达的雕版印刷技术,同时使用木活字版印书,走在了同时期辽、金两朝印书的前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