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40/94页)

机组成的日军机群。在悬殊的数量对比之下,肖莫先是利用爬高俯冲从上面打掉了4架战斗机,又钻到轰炸机下方从机腹将其击落,接着追赶2架试图逃跑的日机将其击落,仅用6分钟完成了0:6的战绩。在战争末期,p-51进驻硫磺岛,在袭击日本本土的行动中为轰炸机护航或实施直接突击,此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太平洋上空的p-51几乎完全是在进行“表演”。

    p-51的优异性能使其在战后仍继续服役,即使到了喷气式飞机时代,“野马”还活跃在部分战场上,在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等国的空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是生命力最为持久的活塞发动机战斗机。

    1.11 me-262:坎坷的喷气式战斗机鼻祖

    正是因为活跃在二战战场上的几乎都是活塞式飞机,人们经常认为喷气式飞机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产生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德国的me-262和英国的“流星”都是出现在二战战场上的喷气式战斗机,其中,me-262出现时间更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性喷气式战斗机,但它的诞生和发展充满了坎坷。

    活塞式发动机与音障

    当我们今天提起战斗机的时候,“超音速”、“喷气式”可能都是最常谈到的关键词,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二战期间的名机最高速度都是600千米/小时左右,与现在所经常听到的超音速(高于1126千米/小时)相距甚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障”。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发动机。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研制的飞机大多使用活塞式发动机,利用汽油、柴油等燃料产生的热力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用产生的压力驱动螺旋桨,但推进效率在飞行速度高时急剧下降,限制了飞机速度的提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