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72/94页)

起,成为“飞毛腿”的杀手。

    f-16合理的设计也赋予其广阔的潜力,发展出侦察机、教练机、电子干扰机、试验机等改型,不仅功能得到拓展,而且航电系统和装载武器不断得到升级,隐身技术也得到大幅改进。f-16单机价格仅为f-15的一半,其维护和保养却十分方便,零配件费用也不到f-15的50%,与二代战机相当,非常适于大量装备,获得了各国空军的青睐。f-16先后出口到以色列、土耳其、埃及、希腊、泰国等近20个国家与地区,产量超过4100架,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家还设有生产线。为了保证f-16的销售,美国也不惜采用经济、政治压力迫使其他国家放弃仿制计划或购买替代机型。可以说,f-16也是美国推行超级大国政策的一个缩影。

    机翼的奥妙

    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核心结构之一。早期的飞机受航空技术、制造工艺等影响,机翼都是水平伸展的,称为“平直翼”。为了提高升力,此时的飞机多采用了双层甚至三层翼面,不久还在主翼前后安装了多个可以伸缩偏折的翼片,也就是“襟翼”。襟翼在起降时可以展开,有效提高了飞机升力,使飞机过渡到速度较高的单翼结构。

    发动机的更新换代很快将飞机推到700千米/小时的速度,但平直机翼上出现的激波令阻力陡然增加,也就是“音障”瓶颈。人们发现“后掠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机翼前缘向机身后部倾斜(机翼与后机身的夹角就是“后掠角”),于是飞机告别了机翼前缘垂直于机身的平直翼时代,后掠翼成为了二战后喷气式高速飞机的标识性外观。接着,人们把为平直翼提供稳定性的后端和为后掠翼提供高速性的前端结合起来,成为“三角翼”,被美国、苏联/俄罗斯、法国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