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73/94页)
国大量应用。然而,大后掠角损害了低速性能和升力水平,起降距离也因此增大,因此,人们发明了可兼顾高低速性能的“可变后掠翼”,即机翼可根据需要水平折叠至理想的后掠角。这种结构在f-111、图-160等飞机上得到了成功实践,但其制造复杂性和维护成本也随之提高,而且人们找到了替代解决方案,也就是“边条翼”、“鸭式布局”。 边条翼是机翼前缘翼根部延伸出的一对贴着机身、后掠角更大的小尖片,多与主翼和机身融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改善超音速飞机的低速性能;鸭式布局是指将水平尾翼移到机翼前面,也就是大机翼前面的小机翼,对主机翼产生的气动干扰有利于提高低速升力。经过多年实践,后掠翼、边条翼和鸭式布局逐渐走向成熟,被现代很多战斗机广泛使用,但这并不是标准,人们也探索了无尾翼、飞翼等结构并取得了成功,百花齐放的航空世界无限包容着无限的科学与想象力,因此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战机。 1.18 苏-27与米格-29 在冷战阶段,苏联和美国的对抗渗透到了军事装备的各个角落。当美国研制三代斗机f-15的时候,苏联于1969年12月制定了“未来新型战斗机”计划。经过激烈的角逐,擅长研制国土防空战斗机的苏霍伊设计局与擅长研制前线战斗机的米高扬设计局提出的两个方案难分伯仲,于是,苏联空军决定同时发展“重型”“、轻型”前线战斗机两种机型,也就是苏-27和米格-29。这与美国f-15、f-16搭配使用的模式不谋而合。 缓慢的研制 之所以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两种战斗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不断提高的性能标准有关。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米格-21机动性好,但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