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78/94页)
要贡献。在价格上,苏-27单价普遍比f-15低出1000万美元,是俄罗斯主要的出口武器之一,购买国家包括印度、越南、马来西亚、乌克兰、埃塞俄比亚、委内瑞拉等。 悲情的米格-29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在冷战后的军备竞赛中已经开始有了力不从心的迹象。苏-27从1969年开始研制到1990年成为苏联标准防空战机,居然用了21年。这在歼击机研制周期上是相当低效的,尤其是和其主要对手f-15相比,节奏缓慢很多。更糟糕的是,不久后苏联的解体使得苏-27的生产线几乎面临崩溃的危险,最终虽然得以生存,但改进改型的速度也与稳步发展的f-15相距甚远。由此可见,繁荣昌盛的国家是先进武器难以或缺的生存土壤。 米格-29的命运更为糟糕。与f-16相比,米格-29的爬升率、加速性、高空高速等机动性指标和武器配置都略胜一筹,可战绩可就差得多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米格-29都败在f-15、f-16手下。如此悲凉的战场表现,一是由于米格-29参加的大多数空战都是以少搏多,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二是米格-29的航电配置及仪表布局缺乏优势,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使用米格-29的发展中国家在飞行员训练水平和空中预警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单靠一种飞机的性能数据无法占据现代空战的主动。由此可见,现代空战并不仅仅是战斗机参数的较量,而是包含了信息技术、飞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离开了地面和空中的立体保障,再先进的战斗机在孤军奋战之中恐怕都只是一堆废铁。 不仅如此,苏联/俄罗斯自己的米格-29在训练、表演时也发生了不少事故,令保障米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