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第73章 书生亦有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章 书生亦有志 (第2/5页)

多在榆树泉驻军,等待吾等消息。待过了三垄沙、垄城后,便能见到了。”

    天色将黑,几人进了烽燧,却见副使吴宗年在小心翼翼地擦拭旌节。

    除了旌节外,傅介子将装有楼兰王头颅的盒子,以及汉使的通关传符也给了吴宗年,回报消息的重任在肩,这让吴宗年压力不小。

    这趟出使,三十余人各尽本事,或如任弘一样,贡献智谋,或如韩敢当、赵汉儿一般付出勇力,唯独吴宗年啥都没干,只在最后为傅介子起草了上报朝廷的书信。

    奚充国一直不明白,傅公带这文吏来西域作甚,更不明白,满口诗与春秋的吴宗年,为何会主动请求出使异域,和他们这群大老粗混在一块。

    谁料,晚上喝了几口酒后,吴宗年竟主动提起让奚充国困惑许久的事。

    “有时候,做一件事,只因听了一句话。”

    吴宗年感慨道:“我虽是齐地人,但学的确不是齐诗,反而是韩诗。”

    此言听得大老粗们面面相觑,什么齐诗、韩诗,他们压根不懂,这也是众人不喜吴宗年的原因,老喜欢拽一些大家听不懂的典故。

    吴宗年自顾自地说道:“我年少时听夫子讲学,说起一事,孔子曾问其弟子之志,子贡答:‘得素衣缟冠,使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

    “后来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不瞒奚骑吏,我当年就是听了这段故事,颇为崇敬子贡,有意效仿。又为孝武时博望侯、唐蒙等人出使外国得以立功的事迹所激,这才在典属国任职,以使外国为志向,傅公挑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