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 教会学校 (第4/9页)
类学校分别合并于中国自办的学校。 目前还不是时候,而且教会学校的规模庞大,处理起来,稍有不慎,害的可是无数的无辜孩子。 根据去年年底的初期统计,全国天主教会办的普通男校有3518所,学生83757人;女校2615所,学生53283人;师范学校 16所,学生612人。上个世纪 50年代以后在上海设立的徐汇女学、明德女学、类思小学、圣芳济学堂和在天津、汉口设立的法汉学堂,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高等学校有1903年法国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震旦大学,许多教区还曾设立孤儿院、启蒙学校和教授高初中课程的“高等学校”,许多修院也培养男女修生。 基督教学校的产生,首先是 1818年英伦敦会传教士r.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的英华书院。 鸦片战争以后,正教会、伦敦会在厦门,北长老会在广东,公理会和英圣公会在福州、 宁波、 上海,巴色会和礼贤会在广东,英长老会在厦门、汕头、台湾,美以美会在福州、江苏、浙江以及华中、华北、华西,循道会在两广、两湖,浸礼会在山东、宁波,内地会在西北、西南省份,南长老会在江苏、浙江,公谊会在四川,基督教会在南京、上海,浸信会在两广,贵格会在江苏、安徽,英美会在四川,来复会在安徽、江苏,遵道会在湖南,信义会在两湖各地,都先后设立规模不等的义学、主日学、日间学校、寄宿学校以及以“英华”、“中西”、“格致”、“三一” 等命名的学堂或书院。 外国教会凭借了这些学校,可是将触手伸到了中国的无数角落,甚至是偏远地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