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 (第2/6页)
,可实际上他们的负担并不见得加重了。 正常年景,斗米二十钱,一石米二百钱,五百钱要两石半米,需要两三亩地的产出。如果一丁真有的有一百亩地,哪怕其中种些桑麻,那这加的五百钱税钱,也不算多。 不过李世民却不觉得事情会这么的简单,新增一个户税,固然能一年增加上千万贯的财收,可却一会得罪豪强地主们,二会得罪普通百姓们。豪强们没法借色役逃正税,要多交税。百姓们凭空增加了一项户税,不管是多少,肯定也会不高兴。 新户税把豪强地主,和普通百姓两头都得罪了,能实行的下去吗? 其实李超有个更激进点的税法,就是中唐推行的两税法。 两税法就是租庸调税制崩溃后的新法,两税法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算是税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开端,这个税法,基本上从中唐一直沿用到了清亡国。 两税法的核心,不再是以人丁为本,也不再以均田制为核心,而是以户税、地税为基础,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既不分主户客户,也不分定居或行商,所有居民一律在所居之地征纳税收。 征收原则则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税额按田亩和资产的多寡确定,废除以前的租庸和杂税,资产少就税少,资产多就税多。 理论上来讲,这种税制当然比按人均摊派的租庸调制来的合理的多,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地少产的民户负担更小。 中唐推行的两税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改现在这种官员不纳课的旧规,改成了官绅一体纳粮。 官僚豪强们也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