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9章 软脚蟹 (第6/6页)
,收成也远不如李家的。 好点的地,一种能收两三石粟麦,就非常不错了。一般的,甚至只能亩收一石,甚至七八斗的。 这意味着,如果只是一般的田地,那种一年,粮食也只有六七十石而已。 而李家的庄户,只种十亩地,一年也有五十石粮收获,还没算大豆和油菜以及鱼的收获呢。 这么一算,种一百亩地居然跟种十亩地收成差不多! 这就非常的惊人了。 对于朝廷来说,这就更加不得了了。 朝廷均田,理想是一丁百亩,但实际上却均不到这个数字,因为田地总是不足的,尤其是在狭乡。 而且越往后,田地就越少,越难均。 而均田制就是大唐的核心根本,没有田,其它的租庸税制,府兵军制,都难支撑。 如果一家人通过精耕细作,改良种子,增加肥力,通过这些,使得田地产量大增,那么朝廷能在同样的田地里,收获更多的粮食。 甚至可以降低均田额,而百姓的收成也不会影响,朝廷的赋税也不会影响。 往大了说,李超的这种精耕模式,将完全打破过去的那种耕种模式,这实际上是天下的土地并未增多,可粮食产量却大大增加,能养活更多的人。 这变相的相当于朝廷新增加了数倍计的耕地。 能养活,数倍的人口。 这,是令宰相们,令李世民都深深震撼的事实。 “文远,你回头写一份详细的折子,好好的说一说如何精耕细作,提高田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 坚持又码了一章!(未完待续。)木子蓝色的唐朝好地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