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64章 过堂 (第3/6页)
转方向相反的辗轴相互辗轧,使棉籽核和棉纤维分离。 但这种搅车效率,是远不如李超设计的这种。 以前棉花产量限制,最主要的还是这道去籽的工序,要把棉籽一粒粒摘出来,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工。而现在用轧花机,却能数十倍的提升效率。 种棉,摘棉,去籽,还要弹松,再纺纱,再织布,再染色,可以说,其工序也是极为复杂的。 传统的纺棉纱的纺车,都是单锭手摇纺车,纺五个时辰也只能得到棉纱四两,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应一架织布机的需求。而且这种纺车纱绽转速快,棉纱常因牵伸不及或捻度过大而绷断,这种纺车,本来是纺麻纺丝的,并不适合纺棉纱。 李超对纺车的改进,直接是上了大纺车,尤其是那种利用水力驱动的大纺车,一架水车纺车有纱锭几十枚,利用水车驱动。普通手摇纺车一天才纺纱一斤不到,脚踏大纺车一天也才能纺三四斤。 而李超的水力大纺车,一昼夜却能纺一百多斤。 虽然珍妮机也能提高旧式纺车十倍的效率,但这种机器适合于无法利用水力的地方,如果有合适的河流利用水力纺车,一架水力纺车却也是珍妮机无法比拟的。 有了水力大纺车后,织布又跟不上了,李超又组织人研究改进了织布机。 如今在李家发展棉纺五年后,大唐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很广了,一年的棉布产量也是极大。不过这个新兴的行业,与其它丝绸、麻布等行业完全不同的是,丝、麻这几个传统的丝织行业,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和手工为主,没有什么大的纺织作坊,以家族纺织为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