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鹰旗下_109、生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9、生产 (第2/4页)



    实际上在1940年,德奥军方已经注意到了东方战线上出现的苏制kv坦克和t34坦克,并开始以此为对手,加快了新式坦克的研制。

    也许是工业生产能力一直不如德国强大的缘故,奥匈陆军在坦克的设计和使用思想上志德国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德奥两国在坦克设计上的截然不同。奥匈坦克在设计中注重机动性,其次是火力,为了提高机动性难免会降低坦克的防护力。而德国坦克的设计思想则和他们的海军一样,首重防护,其次才是火力和机动性。

    为了应付东线战场上的“t34危机”,德国人选择放弃了对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马克四型坦克进行升级的传统做法,而是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了试验了重达56吨的“虎”式重型坦克和结构精密、制造工艺复杂,虽然性能优异但却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马克五型“豹”式中型坦克。

    而奥匈陆军却采用了与德国人相反的方式,只是选择了将技术成熟的pt35型坦克简单增大的车体,加厚了装甲并加强了悬挂系统了强度,使之能够装备一门最新研制的83毫米坦克炮,并为预装正在研制中的90毫米坦克炮留下了足够的炮塔空间。德奥两国坦克都换装了最新的发动机,德国人选用的是迈巴赫7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而奥地利人则继续采用一贯的斯泰尔680马力柴油发动机。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斯泰尔柴油发动机起动速度和加速性不如迈巴赫汽油发动机,但在通过性和越野性能方面要远超汽油发动机。

    相对而言,重达41吨的奥匈pt-39式坦克在机动性方面还要强于德国重达45吨的豹式坦克,虽然防护能力要稍逊一筹。

    奥匈在坦克设计中,易生产性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pt-39式坦克的性能虽然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