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6、中国工业 (第2/4页)
在这个时空,中国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国内局势相对平稳,虽然地方势力很强,最少表面上还保持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欧战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总体上还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不过由于最初的工业底子相对薄弱,在工业生产上相对于日本大约有一半的差距。由于政府干预较少,中国的经济基本上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的积累阶段,纺织、粮食加工、烟酒、发电、煤矿开采、建筑材料等关乎民生的行业发展较快,而钢铁、冶金、机械制造、重化工、造船等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的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战后,中国从德奥得到了大约75亿马克的援助资金,但这些资金的三分之一被北洋政府用于维持政府的收支平衡,大约三分之一用于维持大约50万中央陆军的装备和日常开销,用于基础建设投入的资金大约只有20多亿马克。 即使这20亿马克,也主要投入到了铁路、公路、航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真正投入工矿业生产的只有3亿马克左右,正在带动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只有少数德奥大财团和中国的几大财团合作开办的数十家工矿企业。 由于中国人本身对于外国资本的戒备心理,北洋政府所制定的中外合资工矿企业章程中所规定的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百分之四十五,所以这些工矿企业最初的投资规模并不大。 奥匈伊斯莱亚公司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国公司,凭借着纳也纳帝国信贷银行在背后的支撑,伊斯莱亚财团在中国大约拥有二十一家合资公司的股份,也许是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