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鹰旗下_二六、兵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六、兵制 (第2/4页)

过长期严格的训练,不会因语言问题而引起指挥不灵。但到了战时,大量新新征召入伍的农民可不是谁都能听懂指挥官所说的话。德语还好些,复杂拗口的马扎尔语连李海顿都感到头疼,更不用说那些使用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捷克语和波兰语的农民了。在奥地利步兵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些来自波西米亚、波兰和意大利语区农民也听不懂指挥官说的是什么,这就造成了整个指挥系统的崩溃。

    这种现象在地方防卫军中要好许多,那些来自本乡本土的下级军官对士兵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熟悉得多,这就是在欧战时期战场上,作为主力的帝国国防军的表现甚至远不如地方防卫军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治上的,高层担心cao着同一种民族语言的部队更容易发生暴乱,而且议会中占有绝对话语权的德意志和马扎尔贵族们也不愿意让其他民族来分享他们手中的权力。

    另一个问题是陆军的编制。

    帝国陆军最大的战术单位编制是团级,这在早期是够用的。但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发展,团级指挥单位已经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性作战任务。在一场大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都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算,只有2600人的步兵团编制就已经根本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任务。

    战术基本单位的编制在这个工业化时代最少应该是师级,甚至可能应当是军级编制。

    而且奥匈帝国陆军的四单位编制也过于臃肿,日本人的二-四制师团间位虽然也有点过于庞大,但奥匈陆军的编制比日本人还差劲。实际上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已经为基本战术编制作了很好的解释:在未来的战争中,一个基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