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十、目标,地中海 (第3/4页)
的。 限于地理位置,奥匈海军自然无法与大多数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大陆国家或是岛国的海洋国家相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只能是一支近海海军,地中海,是它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这并不是说它的意义不大,相反,地中海的控制权对于同盟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反而对英法两国的影响要小一些。如果取得了地中海上的制海权,同盟国内的物资供应就不会存在任何困难,甚至有可能派出舰队和陆战队进入到黑海从而直接威胁到俄国人的腹地。 根据李海顿的计划,在1915年底以前,帝国海军将会有7艘装备380毫米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开始服役。到那时,他就能够与英法两国海军在地中海展开一场激烈的海上争夺战。这还要取决于德国人的决心,看他们能否牵制住大部分英国海军主力。 另外,所谓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逐渐壮大的奥匈海军也刺激得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追加了他们的主力舰建造计划。在“伊斯莱亚大公”号下水不久,英国方面就追加了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造舰计划,而法国方面也迅速开工建造了三艘装备381毫米主炮的“红衣主教”级战列舰,如此快速地完成了设计,肯定得到了英国人的大力帮助,甚至这三艘战列舰就是以英国人的战列舰为蓝本仿制的。 反而是德国,在开战之后造舰速度突然慢了下来,预计在1914年下水的五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至今还没有完成船体建造。如果按目前的速度,估计到战争结束时他们都无法完成这五艘主力舰的建造。 年产二千七百万吨钢铁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在四年内无法完成五艘战列舰的建造,是不是很可笑的事。现在是1914年,而不是1941年,可没有那么多坦克与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