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_第六十一章 民族和国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民族和国家 (第3/8页)

识阶层也往往只会读写,不能用口语交流,这种文字与口语分离的现象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对齐国这种全都是外来移民的新生国家而言,语言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更何况,齐国一直都在试图在汉洲打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的现代国家。语言,自然也获得了空前的重视,迅速跻身成为民族的核心象征之一。

    那些来自大明的众多移民,在最初的三年服务期内,大部分人都会集中于各地府县所建立的屯殖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生活,统一耕作。在这期间,移民部和文教部的官员、书吏们会尽量教授他们标准化语言。虽然不指望能尽数纠正他们的语言和习惯,但多少能规范他们的语言交流方式,为以后适应新的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那些来自大明的孩童和少年,以及在汉洲本土、海外领地出身的第二代,这才是齐国着力培养和塑造的“新国民”,他们不仅对齐国拥有更强的归属感,而且在经过三到六年的基础教育后,会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最终成为齐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傍晚时分,一群欢快的孩童离开学堂,彼此打闹着,嬉笑着,朝城中各自家中奔去。在途径广场时,却见众多居民驻足在那里,正在神情肃然地仰头目视每日例行的降旗仪式。孩童们立即停止了嬉闹,按照学堂里教导的行为准则,纷纷也肃立在现场,行注目礼。

    升降国旗,十余年前便已在齐国各地府县政府机关形成惯例,并由各地驻守的宪兵、陆军官兵,或者武装警察、乡兵举行一定的升降旗仪式,以此来加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以及国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