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 真香!还敢说你不是投机倒把! (第4/7页)
问题:“大叔,那你炒瓜子,要请帮工么?” 这个问题让年广久警惕了些,不过看在顾骜像是个爽快人,他还是回答了:“忙的时候请四五个帮工,平时自家人就够了。瓜子都是收来的,又不用自己种。” 顾骜:“那你不准备扩大雇佣规模吧?” 年广久:“怎么可能!现在就够偷偷摸摸了,谁敢再多招人!” 顾骜听了,暗忖:只要不扩大规模,年底的会开完之后,他的案例倒是值得上达天听。 不过,运作手法还得细腻一些。 聊天的过程中,这样的想法不可抑制地就从顾骜脑子里冒出来:“记得历史上,好几项加快开放进程的最高决策,都是因为领导人偶然听到了一些例子导致的。 比如邓公在三中全会前听说了小岗村的十八户生死状、立竿见影带来当年的粮食产量翻倍、一夜解决全村温饱。然后喊了个‘好’字,一切就合法化了,后来写进宪法了。 年广久的案子,也是三次写进《邓选》,推动了历史发展的。如果我有本事在宣传口做点工作,帮助信息上传下达……说不定既能利国利民,自己还能捞到点名声和口碑。” 顾骜是很有分寸的,他深知哪些历史节点能碰哪些不能碰。 比如,那种“插旗砍旗”的东西,哪怕是宣传口写写文章的,他也绝对不敢碰,那是有可能死或者坐牢的。 无论是一派的《学好文件抓住纲》,还是另一派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哪怕你是金陵大学马哲系的教授,写了这种级别的文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