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生莲_第235章 赴东京(一万二,四更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5章 赴东京(一万二,四更合一) (第14/20页)

位大宋开国皇帝的品性为人,而是怕自己因为知道一些史书上所载的关于赵匡胤的事迹,反而先入为主,把书中所记载的那位宋太祖的心性为人,不管真假地完全套搬到这位官家头上,反而有碍于他对这个活生生的历史名人的认识,所以他需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有些他的信息。

    “哪怕朕派驻一方、牧守一地的文官再如何混帐,他们伤天害理的程度也比不上一个据地叛乱的武将,如锦天下会因他们变成一片不毛之地,良善百姓会因他们而去易子而食……”

    这位官家,对拥兵自重的武将,果然是深恶痛绝啊……

    杨浩暗自凛然,唐朝中叶以来那些目无朝廷的节度使,唐末五代以来走马灯一般篡位自立的武将,在这位大宋皇帝心中留下太多阴影了。幸好自己,现在还没有展示出强大的武力、和舛傲不臣之心。

    细细想来,古之王朝,都因何事而亡呢?

    秦因暴政而亡,汉因外戚与宦官而亡,晋因八王之乱,藩镇作反,致使胡人祸乱中原。藩镇之害,已有史鉴,隋唐两代明君能臣数不胜数,为什么就没有汲取教训,限制藩镇呢?就因为他们不可能知道当时很听话的藩镇会发展到后来跋扈的不可想象的地步。

    藩镇力量坐大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谓积重难返,到了火候再去纠正,已是无力回天了,更重要的,隋唐开国之君都是天纵英明,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能力,他们自信可以掌握住手中的马缰,但是他们英明强悍,他们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子孙绝没有那样的魄力和能力,为人取代便不可避免。

    于是这位宋太祖,汲取了秦暴政亡的教训、汲取了汉外戚与宦官掌权的教训、汲取了晋分封诸王的教训,还有隋唐藩镇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