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第六百三十六章 石油化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六章 石油化工 (第2/4页)

衣,而农业(广义)又不像工业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产量,同时棉花还要与粮食抢地,这一点很是要命。

    虽然1941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350公斤,但因为“备战备荒”的需要,大量粮食被存进了仓库【其实是在为旧政府补课】,再加上此时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奇低(后世常见有人感叹现在的鸡都是催生出来的,没有以前的好吃,却不知道以当年那低下的饲料转化率,中国能有多少人吃得起rou?),所以这一年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至于鱼rou荤腥,一个星期能吃一次的就算是有钱人家了,因此“以粮为纲”依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基调。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现在只允许在那些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注2)和特别适合出口商品长绒棉生长的新疆种植棉花。所以产量自然高不到哪儿去,羊毛和丝绸的情况也同样好不了多少,后者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能供国内使用的就更少了。因此,想要改变国内群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产量易于提升的合成纤维至关重要,其实历史上中国人解决穿衣难题也正是在仪征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投产之后。而随着以“10万吨乙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装置)为代表的一大批石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化纤工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穿不暖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从中获益的还有塑料工业,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最重要的塑料品种先后开始了工业化生产,其中自然也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