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六章 治理淮河 (第3/4页)
相比,这些工作耗时更长,直到五年之后才全部完成,两淮平原也从此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水域面积的迅速改变,在短时间内会导致这一带气候异常,因而直到五十年代初期,两淮平原水旱灾害(指的是降水量过多或者过少,而不是根据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来判定,否则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淮河治理之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反而更多了,但因为淮河得到治理、以及农村合作社体制利于防灾抗灾的关系,两淮平原的农业生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还连年获得丰收。另外,这在客观上还促进了农村合作社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填平洪泽湖的速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而随着水热平衡的重新建立,到5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带就基本称得上是风调雨顺了。事实上,在洪泽湖出现之前,两淮平原本来就是少有水旱灾害的鱼米之乡,如今算是恢复了几百年前的原貌...... 比起经济建设,1940年中国军工事业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在飞机方面,不但自主研制(虽然总设计师是外国人)生产的先进战斗机歼-1定型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与德国合作研制生产的海歼-1也于年底定型,而斯图卡轰炸机的舰载机改型海轰-1(这是中方的命名,德国人依然称之为斯图卡。)在德国人与日本进行了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