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一章、被硬塞的人情 (第6/8页)
但过了几年,滑车的设备陈旧破损,时常发生倾翻伤人的事故,最终被工部局勒令停业。 于是这块空置的三角地,慢慢吸引了许多菜农来此设摊,竟逐渐形成了一个露天的菜场。 这给了租界当局启发,于是在1890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砖木结构室内菜场,这就是沪海滩上第一个、以后名扬中外的虹口菜场,俗称三角地小菜场。 菜场在对着文监师路的方向,建有一个小亭子,中部还设有天棚,以便于采光通风。 菜场的内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间,出租给卖菜者设摊。租客除交纳摊位费外还要纳税、缴管理费用,这与现在流行的超市、大卖场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由于在闹市,小菜场生意格外兴隆,到了1915年,砖木结构的室内菜场已不敷使用,租界当局遂拆除旧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新建的三角地菜场为三层,双层楼梯上下。 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销售鱼rou类副食品及罐头包装食品,还有农副产品;三层为各种小吃点心店。 最多时,各式摊位竟达1500多,俨然是个菜场大超市。 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道:“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菜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 这里不仅有国人的摊位,还有日本、苏修等国的商贩。 大嗓门、穿着木屐卖海鲜的东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沪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沪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解放以后,三角地菜场旧貌换新颜,依然是沪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排在沪海四大菜场之首[其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