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五章 孙元化的无奈,中朝合作 (第6/7页)
虏的作战,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沉器远可能谋划得更长远一些,既要交好东江镇,通过东江镇接触大明朝廷。还要练出一支强军,为他废昏立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想,能与建虏抗衡的军队,不用多,只要一两万,就足以在政变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说到底,形势比人强。 如果没有遵化大捷,朝鲜王室的态度不会变化得如此明显。沉器远等亲明派也不会这么势大,林庆业和崔孝一也不敢这么大胆地与东江军展开合作。 此次袭攻建州的大胜,无疑又给他们增强了信心,并认为朝廷会更加默许,甚至是纵容他们的行动。 郭大靖对于商谈也是满意的,一支三千朝鲜义兵成建制地助战,由金重国、安克诚、张希范等人率领。 这些军官可都是在东江军中久经锻炼,具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 另有两千朝鲜义兵是打散安置在特战营中,他们也都是在东江军进行过轮训,可以作为精锐使用的。 而在辽南的东江军中,朝鲜义兵的轮训也一直没有中断。只不过从现在开始,人数会减少,大约每年一千人左右。 简单地说,朝鲜义兵的训练基地,以后主要就是在就近的辽东,辽南那边将主要训练炮兵。 在这世上,没有练不好的兵,只看你方法对不对。朝鲜在倭人和建虏侵略的时候,确实表现得很不堪,多数朝鲜兵也是孱弱的。 但同样有李舜臣这样的抗倭名将,有英勇抵抗建虏的朝鲜义兵。 在郭大靖看来,就是缩在城里不敢出战的关宁军,严格训练并分散安置在东江军中,也一样能够成为敢战的士兵。 当然,这指的是底层的士兵,而不是辽西的那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