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章 最缺的是工匠 (第4/7页)
毫米)。同时,枪托的长度,也缩短一小部分。这样一来,虎贲铳不带刺刀,全长大约42寸(大约1400毫米)。竖起来的时候,枪口大约在战士们的胸口位置。装填的动作,就要自然多了。 减少3寸枪管,对虎贲铳的射程损失不大,准确度方面,也没有大的影响。事实上,战场上白烟笼罩,硝烟弥漫,百米开外基本上看不清目标,就算虎贲铳的射程有900米甚至是1900米,都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步枪如果没有瞄准镜,对两百米以外的目标,也是没有什么威胁力的。 相反的,提升虎贲铳的装填速度,减少装填时间,降低损坏率,可以形成更加密集的火力。对于这个时期普遍的人海战术来说,将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如果虎贲铳的平均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五发的话,即使是敌人有骑兵,也能将对方首先撂倒。 再次,张准要求,将推弹杆从原来的木质,改成铁制,和通条融合在一起。一头是通条,另外一头是推弹杆。 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推弹杆折断在枪管内。推弹杆折断在枪管内,在战场上,短时间根本无法拉出来,意味着这支虎贲铳完全失效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故障。 最后一个,就是继续提升虎贲铳的质量。 准确射击五十次,还是有点少,基本上一场战斗下来,虎贲铳就要报废了。这样的利用率,实在是令人心痛。就算虎贲铳的威力再大,这么高的成本,张准也无法大规模使用啊!至少要再提高一倍,达到一百次才可以。 其实,张准的期盼,是虎贲铳至少能够准确射击五百次。后世的枪管,射速如此之快,射击如此密集,都能达到几千发的寿命。这年代的武器,达到后世的一成水平,应该没有问题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