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 (第7/8页)
本来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没想到在冯君侯的治理下,居然还能分到田地。 再后来,邛都建起了学堂。 虽然冯君侯已经离开了越巂,可是因为他留下的遗泽,大伙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不少新置的村寨,都会以某个地点为中心,建起小学堂。 附近几个或者十来个村寨的孩子,只要是编户的人家,都可以前去就读。 束脩肯定是要的,而且不算太便宜,至少要一个蚕房一年的产出。 不过也幸好兴汉会在越巂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而且越巂所产的蚕丝比别处要好得多。 养蚕业的兴旺,让越巂郡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蚕室。 一个主妇养一年的蚕,就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这对于苍头黔首来说,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争气,就能保送去邛都的学堂读书。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 因为进入邛都学堂,出来以后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能保送去南乡学堂,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成为士吏阶层。 如果…… 太多的如果,太多的机会,让越巂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希望。 就如这妇人,虽然苦些累些,但她愿意。 每天天不亮,每个村寨的孩童就在村口结伴,一起步行去数里甚至近十里之外的学堂,成了越巂郡一道特别的景观。 这一切变化的开始,都始于那位冯君侯。 越巂的百姓现在称自家门前屋后所种的桑树为冯桑。 因为听说这种桑树是冯君侯花了大代价,才找到的能养出好蚕的桑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