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8章 诺贝尔奖的希望 (第2/4页)
“诺贝尔奖!”黄副总抠了抠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我们国家的科学界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拿一块诺贝尔奖,可是想做到诺贝尔奖级的成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尤其是上世纪诺贝尔奖闹出乌龙事件后,颁奖越发谨慎,一项技术即便能够达到诺贝尔奖的水平,也要被反复验证,几十年之后才会颁奖。zWWx.org 2000年后,日本开始了平均一年一个诺奖的爆发期,于是一群“教育学家”又嚷嚷着要向日本学习。 其实仔细看看就会知道,那些成果都是日本科学家几十年前做出的,日本诺奖得主拿奖的时候已经基本都是老头子了。 2000年后,日本由于搞宽松教育,教育已经垮了。 想拿诺贝尔奖不仅需要足够重量级的成果,还需要时间。 全国上下不知道有多少科研人员为此努力,可是几十年仍然没有突破。 黄副总无论如何不相信,他们能拿到诺奖。 杨东升不理黄副总的怀疑,继续道,“另外我觉得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碳质新材料这个名字太长了,也太拗口了,最好改个名字!” “改成什么?” “石墨烯!” 安排好一切,杨东升去实验室看了一下材料的主要发现者,也是第一署名人安德烈·海姆。 安德烈·海姆出生于苏联西南部小城索契——这里是前苏联的度假胜地,也是后世俄罗斯冬奥会的举办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