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日常生活_第4章 文化篇: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文化篇: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第22/29页)

写内容而固定。如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竹简一般长一尺左右(约23厘米),字数少的书信用一块木牍就够了,也是一尺长,因此古代又称信件为“尺牍”。裁切后的竹片要拿到火上烤,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竹简的重量,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干燥后防霉防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来,就像出汗一样,所以这道程序叫“汗青”,也称“杀青”。今天电影拍摄完成时也称“杀青”,这种叫法就是源于竹简的制作工序。杀青后,就可以在竹片上写字了。如果写字时写错了,就用小刀将错字刮掉后重写,以避免一整片竹简的废弃。这种刮错字用的刀叫“书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化用品。竹片写完了,再在竹片上打孔穿绳,将若干片竹简联接在一起,这就是一册竹简了。

    牍大多用木片制成,汉代多以胡杨和红柳作为原材料。牍比简宽许多,能达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单片牍比单片简能承载更多的文字量,所以牍多单片使用,不用联结成册。牍呈长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牍也用来画地图,这就是后世将国家疆域称为“版图”的由来。

    “学富五车”时代的书是竹简,其重量和今天的纸版书不可同日而语。《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博览群书,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片竹简能写30多个字,3000片竹简就是10万字左右,与您正在读的这本书字数相当,这就足以看出竹简之重。

    那五车竹简有多重呢?台湾历史学者邢义田先生曾考证过,东方朔上书用的竹简重量可达12公斤多。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