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_第352章 高句丽寇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2章 高句丽寇边 (第4/5页)

决大唐关内一两千万汉民百姓的民生发展问题,解决一百多万北地百姓的发展问题,其实算不得大事。

    “几大家将田地置换到关外,固然是朝廷所愿,不过,依照你的策略,他们势必要将大量原本在关内帮他们种地的农奴佃户也带到关外来发展,关内各地骤然间空出数上千万亩良田,难道朕都让其闲置起来?”

    李世民听完了孙享福汇报,点出了后续问题道。

    闻言,孙享福却是笑着答道,“陛下,您难道忘了,臣之前所说的产业调整么?

    像今年,关中和北地,大量的种植出了棉花,那些原本种桑麻,养蚕,做传统布料的百姓,收益就必然就会受到冲击,陛下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调整一下他们的产业,将一些田地分给他们其中一些受到冲击,盈利能力低下的人,用以转型。

    而且,还可以将一些明显落后的产业,也借机淘汰掉。

    比如,蜀中的造纸业,就应该淘汰掉了,咱们置换过来的田地,正好可以分配给这些因为新兴产业崛起,而即将失业的人们。

    这样,咱们渭南工业区的造纸作坊,就能大量的生产白纸上市,只要这些更加廉价,精美的纸张在全国铺开销售,就能降低读书和教育方面的成本。”

    孙享福只是随便指出了一两点,就叫李世民茅塞顿开,连连点头。

    很早以前,幸福村的作坊就研究出了新的造纸技术,但因为怕冲击市场,让那些原本做这个产业的人失去饭碗,才押在手上,没有大面积铺开,现在,却是条件成熟了。

    而且,不仅仅是可以在这些落后的产业上面调整,原本那些田地贫瘠,产出不多的地方的百姓,也可以纳入调整范围,用产出较多的上好的良田,换他们山沟沟里那些产出不多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