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 (第5/6页)
年冬天就很难看的到闲人了。 这还只是孙享富在自己可动用的资源内做的工作,相比于朝廷这次要筹备的所有东西来说,只是一小点。 吃完饭后,他只是短暂的看了一眼老婆和孩子,就匆匆去了政事堂,萧瑀和马周,估计都在这里等了他一上午了。 “诸事繁忙,让两位久等了,抱歉,抱歉。”孙享福给两位在等待中还要不断翻阅着文稿,处理公务的大忙人抱拳道歉道。 “孙都督诸多职司加身,恐怕也和我等一样,忙的脚不沾地,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我等已经将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事情列成了单据,你在方便有建议,或陛下有特别安排的,就逐条的提来,时间不等人,咱们议定之后,就要马上执行了。” 萧瑀果然是实干家,一大把年纪了,干起事来还雷厉风行,不过,孙享福看到他所列出来的第一条建议,就眉头一皱,大摇其头。 “萧相,既然朝廷诸多大臣都不在京,这个什么行卷制度,您觉得还有保留的必要?下官以为,让这些读书人在入仕之前,就各投门墙,形成派系,对国家是不利的。” 隋朝的科考有个很cao蛋的制度,就是参考之人,必须给在朝大臣投卷,只有得到了大臣推荐的读书人,才能参加考试。 这个制度在当时的好处就是,能够保证参考者有一定的文学水平,毕竟,隋朝时期的科举,可不像宋明清时期,是一级一级的考上去的,而更像是在汉朝举孝廉的制度上加了文学考试这一关。 朝廷的大臣接受考生行卷,给了考生推荐,就相当于是给这个考生做担保人,在行为品德上,这个担保人可以对考生有一定约束,即便是考生通过考试做了官也一样,担保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