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74/94页)

程、武器、改型潜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而米格-23的速度较高,可灵活调整武器、燃料配置,但机动性又显不足。在开发新机时,苏联自然而然地希望将所有优点都集中于一体,需要满足机动性、航程、火力等诸方面的要求。可以想象,这样的理想化战机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会昂贵得无法量产,于是,很现实地转向两种机型,而且两者的多种技术实现了共享。

    苏-27与f-15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制,但苏-27的进展则缓慢得多。1977年5月,试验机首次飞行,然而相比已经服役5年的f-15,苏-27还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决定重新进行设计,立志打造一款世界顶级战斗机。这个颠覆性的疯狂想法遭到了各方反对,因为这几乎推翻了试验机的所有设计元素,之前数年的资金、时间、人力等投入也许就此付诸东流。尤其是西蒙诺夫否定了来自于苏联权威机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气动布局,迫使他不得不与相对弱小的西伯利亚航空科学研究院进行合作。虽然面临着专家、军方的双重质疑,而且被调离了原岗位,但西蒙诺夫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最先进战机”的信念,终于完成了新机设计。

    西蒙诺夫的完美主义在不久后终于得到了认可。在1979年11月的一场空战中,2架f-15击落了5架苏联制米格-23,而自己毫无损伤,苏联空军突然发现f-15的性能远在预料之上,开始支持西蒙诺夫的新设计。新机于1981年4月首次试飞,经改进完善后,1985年开始交付部队,1990年8月被批准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的标准战斗机。

    与漫长的苏-27研制周期相似,米格-29在开发速度上同样比美制f-16缓慢很多。f-16于19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